达川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努力实现“服务不缺位、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在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中以“党建、创新、协同”为引领,走出了一条符合达川实际的新路子。
坚持“枫桥经验”,始终以党建为引领,把稳纠纷治理“方向盘”
一是坚持“党建+统筹”。坚持党政主导,高位统筹,打通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稳控等所有环节,推动形成“党委主导、政府主责、政法主力、部门主管、乡村主抓”的多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整体联动格局。
二是坚持“党建+基层”。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设立乡镇(街道)调解室、村级调解室和警民联调室,将人民调解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网格中,构建“多元参与、多元共治、多元调解”工作机制,提升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坚持“党建+先锋”。切实以党员先锋模范为引领,组建以退休老党员为核心,老干部、老教师、老法律工作者、老模范为重要成员的“五老”义务调解队伍,真正做到“发动和依靠群众”,将矛盾纠纷控制在源头、解决在基层。
发展“枫桥经验”,始终以创新为引领,跑出纠纷化解“加速度”
一是突出机制创新。达川区司法局创新推行人民调解“五三”机制,每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囊括“乡镇(街道)政法工作分管领导、派出所民警、法庭审判员、司法助理员、社会贤达人员”的五人协调小组,加快提升人民调解委员会“化急案、消老案、攻难案”效能,以实现人民调解“三快”(即快速受理、快速化解、快速履行),今年6月实施以来,化解重、特大矛盾纠纷18件。
二是突出方式创新。达川区法院创新繁简分流和诉调对接管理办法,按照“员额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模式设置速裁团队12个,快速结案200余件,平均审理天数25天;达川区翠屏街道创新“听、评、问、询”四位一体民主听证制度,让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发展事务决策的事前听证、事中见证、事后评定、履职质询等全过程管理,2023年以来,召开议事会53次,民主听证会32次。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依托达川区法院在线调解平台,探索“诉前调解+在线司法确认”模式,高效解决远程矛盾纠纷化解;深化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诉前调解平台建设,入驻调解机构6家,人民调解员69名,实现矛盾纠纷预警、分流、化解、调解、司法确认、进展跟踪、结果反馈、指导督办等全流程在线办理,有效提升纠纷源头化解效能。
推广“枫桥经验”,始终以协同为引领,打好矛盾化解“组合拳”
一是强化部门联动调处。切实加强区委政法委、法院、公安、司法局、教育局、信访局、妇联等部门间的沟通配合,深化“诉调对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机制建设,推进矛盾纠纷分类排查梳理、分流调处化解、分级递进解决;依托达川区综治中心成立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完善34个“无讼社区”和“网格法官工作室”,织密综合治理大格局。
二是搭建多元解纷平台。围绕“无讼乡村(社区)”建设,持续打造由32个法官工作室、13个法律服务站、20个巡回审判点组成的区、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打通多元解纷“最后一公里”;先后打造蔡柏工作室、婚姻家事调解室、“两所联建”调解室等多元解纷工作室,实现人民调解与专业优势有机结合。
三是整合多资源化解。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作用,从优秀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及行业优秀人才中聘请7名特邀调解员,组建由58名专业优秀人员组成的调解专家库,形成“简易案件就地化解、专业案件特邀出动、疑难案件专家支招”的人民调解队伍建设格局,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年均接待群众来电来访1.5万人次左右、年均调解案件5000余件、履行率达97%;发挥社区普法宣传队作用,依托“线上剧场+线下专场”普法模式,推动基层普法宣传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引导群众自主化解矛盾;发挥“熟人社会”作用,邀请老党员、村干部、乡贤参与纠纷调解和案件旁听,刚柔相济妥善化解乡邻、赡养等纠纷25件。
(达川区委政法委宣传指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