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四川日报》刊登“达州规范化建设县乡两级综治中心 聚合多部门 ‘一站式’解纷争”文章,关注达州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全文如下:

达州规范化建设县乡两级综治中心
聚合多部门 “一站式”解纷争
10月24日,达州市委政法委公布全市7个县级、200个乡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地址、电话,详细解读综治中心的职能职责和受理业务。“综治中心专门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而建,我们敞开大门欢迎群众。”达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艳萍介绍。
这是达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一步。去年以来,达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系统部署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采用原址扩建、旧址改造、新址迁建等模式,完成综治中心硬件设施提质升级,并聚合信访、司法、行政及有关行业资源入驻,构建“一站式”解纷争平台和体系,努力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集中办公
群众进了门就能找到人
10月27日,记者在达州市达川区综治中心看到,现场设置了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等3大功能区和一个覆盖20多种纠纷类型的排号器,群众可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按需排号。环视一圈,该综治中心有公安、住建等15个部门和12个调委会进驻。
为啥会有那么多个部门?达川区综治中心主任黄小艳介绍,这是为了把分散的解纷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快速响应群众各类诉求,“让群众进了门就能找到人。”
综治中心的实战效能不仅体现在区县一级,更深入到了乡镇(街道)。前不久,达川区百节镇综治中心化解了一起拉扯长达一年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居民魏某驾驶三轮车与康某驾驶的小型客车相撞,造成魏某重伤及两车受损。经交警部门认定,康某负全责。魏某家属与康某及其保险公司多次协商赔偿未果,无奈之下求助百节镇综治中心。该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及法律顾问,采用“背对背”调解法,经多轮沟通协调,各方终于达成一致。
“综治中心有很多个部门集中办公,我们办事、维权不需要多头跑,省去了很多麻烦。”魏某说。
像这样的多部门“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的情况,不只出现在百节镇综治中心。去年以来,达州各地持续建强综治中心这个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统筹咨询、调解、仲裁、复议、审理等各类解纷载体,形成“一中心多能”的格局。
主动服务
高质量化解矛盾纠纷
近日,达州市开江县综治中心调解员和开江县人员法院法官共同调解了一起小区电梯安装邻里纠纷,李兵(化名)等4户居民与陈志(化名)等10户居民握手言和,并向法院撤诉,14户居民邻里关系重归于好。
这起邻里纠纷源于该县某老旧小区共7层14户居民加装电梯,李兵等一、二层部分业主以电梯运行会产生噪音、影响采光、占用公共空间、可能导致房产贬值等理由坚决反对。陈志等10位高层业主则认为加装电梯是惠民工程,且已获得多数同意及合法审批手续,计划联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低层业主停止妨害并赔偿损失。
“调解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推动诉求从‘权利主张’向‘利益协商’转变,通过协商互谅寻求务实、公平的补偿或解决方案。”开江法院副院长杨小奎说,在这起纠纷中,法院没有直接走诉讼程序,而是选择综治中心引入政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等第三方力量,提供权威政策解读和技术支持,能够有效消除疑虑,增强调解方案的科学性与公信力。
这种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的模式不是孤例。
达州市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科科长王晓阳介绍,全市综治中心建立了“登记受理、分类流转、多元化解、追踪回访”的闭环运行机制,以结果为导向选择调解方式,确保矛盾纠纷得到高质量化解。
记者注意到,这既需要调动社会调解资源的“柔性调解”,还需要激发强化司法保障的“刚性支撑”。在达州市渠县,诉讼服务中心入驻综治中心,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的无缝衔接;在达州市通川区,整合法院、妇联、司法、心理咨询、法律等力量组成的“家长里短”家事调解团,实现了矛盾纠纷调解的“法、理、情”兼顾。
(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