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名农民工的工资终于有了着落,这得益于法院采取的“调解优先、诉求兼听、利益兼顾”原则,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成功调解,带动了多起关联纠纷的高效化解。
“谢谢法官,帮我们拿到了工钱!”张某某在拿到调解协议后,不停地向开江县法院的法官表示谢意。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直接促使另外八起关联劳动报酬纠纷顺利化解,为农民工追回了大量被拖欠的工资。
案件背景:不签订劳动合同,民工薪资被拖欠
九原告入职于四川省某某鞋业有限公司,未签订劳动合同,多次催讨工资和要求签订劳动合同,被告都以各种不正当的理由推拖,张某某等人多次催收无果,只好向开江县法院提起诉讼。
破解之道:柔性审判与刚性威慑并举
九个原告九件案件分别由五位法官承办,五位承办法官专门开会商讨,统一裁判尺度和审理方式,决定先用一件案件促调解,考虑到该案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承办此案的法官高度重视,决定采取刚柔并济的审判策略。
一方面,法官多次与被告沟通,耐心疏导,详细说明拖欠工人劳动报酬,法院判决生效后若不履行将对个人信誉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另一方面,法院也展现出审判的刚性力量,在调解过程中,法院明确告知被告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后果,包括可能面临的失信惩戒措施。
经过承办法官反复沟通协调,双方当事人最终对支付工资方式形成共识,被告向张某某等九名原告当场承诺在农历年前支付所有劳动报酬,若逾期未支付,则承担违约责任,双倍支付。
辐射效应:一案调解带动多案化解
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产生了积极的辐射效应。开江县法院近年来高度重视涉民生领域案件,尤其是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充分运用诉前多元化解的方式,秉持“调解优先、诉求兼听、利益兼顾”原则。
该案的成功解决为类似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法院先从一个典型案例入手,耐心细致做好讨薪工人的思想工作,同时向欠薪方释法明理,说明拒不履行的后果,引导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这种“链条式”纠纷调解方式,不仅成功化解了本案纠纷,还带动了另外八起追索劳动报酬案件的顺利解决,实现了“办一件、结一件、到位一件”的目标。
开江法院的司法为民实践
开江县法院针对农民工讨薪等涉弱势群体案件,设立了立案登记绿色通道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保证通道畅通。
该制度规定对农民工追讨工资案件实行“三优原则”(优先受理、优先立案、优先办结),并采取“电话立案”、“预约立案”、“网上立案”等多种形式,方便群众诉讼。
开江县法院法官表示,对于劳动报酬纠纷案件,法院坚持“快立、快审、快执”,缩短办案周期,穷尽执行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调解判决”正成为开江法院处理纠纷的重要理念。法官们认识到,判决虽然能审结案件,但不能有效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而调解能够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通过个案的示范效应,开江法院正在构建更加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让更多劳动者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看到法律的力量,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开江县法院)

